1.换更高纯度的气体(99.999%起步)。
2.检查检测器点火情况,确保密封良好。
3.给仪器找个“风平浪静”的地方,别让它吹空调。
问题二:峰分不开,粘一起!
症状:跑样后发现峰形像连体婴,数据也分不清。
原因分析:
1.色谱柱选择不对:柱子极性不适合样品,分离度自然差。
2.柱温控制不当:温度设置不合理,导致物质没被完全分离。
3.载气流速有问题:流速太快,样品“来不及分开”就被冲出来了。
解决方法:
1.换更适合样品的色谱柱,比如极性相似的样品选极性柱。
2.优化柱温梯度,升温程序可以“慢一点,稳一点”。
3.调整载气流速,试试稍微减慢流速。
问题三:峰拖尾,拖得像“流星”。
结果拖出症状:本该是个对称“小山包”,结果脱出长尾巴。
原因分析:
1.柱子老化或污染:柱子内壁“脏”了,样品粘在上面。
2.样品过载:进样量太多,柱子处理不过来。
3.进样口问题:衬管脏了或者裂了,样品受影响。
解决方法:
1.清洗或更换色谱柱,定期维护柱子。
2.减少进样量,别让柱子太“累”。
3.检查进样口,换个新衬管,别让“污染”拖累检测。
问题四:没有峰!我跑了个寂寞?
症状:样品打了,色谱图却平平无奇,啥都没出来。
原因分析:
1.进样量太少:样品浓度太低,检测器捕捉不到。
2.载气没开:别笑,这种乌龙很常见。
3.检测器问题:比如FID没点火成功,或者灵敏度调得太低。
解决方法:
1.提高样品浓度,必要时浓缩样品再进样。
2.仔细检查载气流路,确认气源正常供气。
3.确保检测器工作状态正常,FID记得重新点火。
问题五:重复性差,结果不一致。
症状:同样的样品,跑两次结果完全不同。
原因分析:
1.仪器状态不稳定:柱温、气流等参数波动大。
2.样品本身问题:样品不均匀,或者前处理不到位。
3.操作误差:进样量不一致,或者手法“稳准狠”不达标。
解决方法:
1.每次跑样前,确保仪器稳定运行至少30分钟 。
2.样品前处理时均匀混匀,避免分层。
3.使用自动进样器,减少手动误差。
使用建议:
1.每天做自检:仪器开机后检查气路、柱温、检测器状态,早发现早解决。
2.定期维护仪器:柱子、衬管、检测器别省钱,耗材勤更换。
3.记录异常情况:有问题记下来,下次出问题能快速找到原因。
相关新闻